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弘博头条】柳叶氘:一个博物馆圈子里摄影最好,摄影圈子里最懂博物馆的人

2015-09-06 傅抱斯 弘博网


在博物馆的小圈子里,柳叶氘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摄影师了,他拍的那些有关博物馆和文物的照片,每一张都美得让人窒息,尤其是他拍的“馆记”系列,在微博上拥有一大批拥趸。初听“柳叶氘”这个名字,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。原来,这三个字分别来源于他最喜欢的三位科幻作家名字当中的一个字。不知道,《三体》获奖之后,“柳叶氘”会不会改名?



大雨过后的几小时内,紫禁城一片汪洋(摄于北京故宫博物院)


机缘巧合,与博物馆结缘

在本科的时候,柳叶氘所学的专业是博物馆学,但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是英语。所以一开始对于所学的专业,他并没有什么认知,对于博物馆的印象就是玩。“我第一次去的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,博物馆建筑外面有一个像是玻璃墙的东西,反射了对面建筑的影像,感觉很美。但是看到了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。”到了北京之后,他参观了首都博物馆的新馆,“当时还不知道博物馆学是什么,觉得至少应该先去博物馆,觉得首都博物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我们是在一天之内看完的,看完觉得很累,但是也很充实、有收获。”柳叶氘说。

元·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(摄于河北博物院)

渐渐地,他在专业的道路上越走越深,也参观了大量的博物馆。其中发生了太多有趣的事情。比如,他曾在一个周末去看了河北博物院。在看最后一个中山王墓厅的时候,已经临近闭馆了,工作人员催促着离开,最后没有办法就关了灯,然后柳叶氘就在一片漆黑中看完了展品。“整个气氛很特别”,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。

唐·鎏金立凤植物纹银饰(摄于国家博物馆)

说起所学的专业,柳叶氘认为这是一个很宽广的学科,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。同其他学科一样,博物馆学也有一些基础的课程,像博物馆学概论。然后还有一些进阶的课程,主要偏向与实际操作结合的内容,比如博物馆与观众,博物馆陈列设计,博物馆教育之类的。当然,博物馆学也特别强调实践。柳叶氘的学校里有一个民族博物馆,他曾在里面参与过一个民族文字的策展,“从选定陈列主题,挑选展品,再到布展,都是我们老师、同学组成的策展小组一起完成,在一起学到了不少东西。”

前景是圣母哀悼基督,背景是圣母子像。生死就是一瞬间的事(摄于国家博物馆)

毕业之后,柳叶氘选择从事与博物馆相关的工作。当问起会用什么词语概括博物馆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的时候,柳叶氘说了两个词:一个是用心,另一个是。“用心这一点很重要,而美是我个人看博物馆的方式,”他补充道。

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的泥塑人面像(摄于洛阳博物馆)


柳叶氘的博物馆摄影秘笈

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之外,柳叶氘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摄影师了。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,柳叶氘爱上那捕光逐影的感觉也源自于巧合。当时他正在拍一片浸泡在蒸馏水里的织物,“乍一看就是一块破布”,柳叶氘说,“但是当时因为找了一个比较好的角度,我是蹲下来拍的,光就从上面倾泻下来,整个画面感觉还是不错的。所以尽管是一块破布也因为有了一个造型而变得美好,挺有意思的,这让我惊到了。”当然,这只是一个起点,真正让柳叶氘关注于文物拍摄的是另一件事情。当时他正在拍首博龙泉窑展里的一个梅瓶标本,残破到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器型。拍完之后他发现,标本边缘的线条构成了类似于山峰的造型,看上去特别像珠穆朗玛峰的南坡。由于梅瓶的釉是青釉,显得特别素淡,再加上背景也配得非常好,导致整个画面极具美感。至此之后,柳叶氘认为可以从摄影的角度,认认真真地在博物馆里拍摄出一些好作品。

群星璀璨中的发簪(摄于南京博物院)

在不断的实践中,柳叶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在博物馆中拍摄文物的技巧:

很多人在博物馆里拍照片的时候,都喜欢用闪光灯,这一方面会对文物造成破坏,另一方面,也是不懂摄影的表现。理由很简单,博物馆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用玻璃罩着的,用闪光灯一打,玻璃就会反光,整个画面白花花的,根本看不清拍的是什么。柳叶氘还特别提醒,像故宫文华殿陶瓷馆,因为器物本身就有光线照着,如果用适当的模式设定好曝光参数的话,完全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。而且由于博物馆的光线是聚光灯式的,把握好的话,文物拍出来会有一种舞台感


另外,在拍摄的时候,柳叶氘总爱随身带上餐巾纸,用来擦干净玻璃窗上的污渍或者观众留下的印迹,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不会模糊了。

康熙粉彩花卉纹水丞(摄于首都博物馆)

在所有的文物中,柳叶氘觉得比较难拍的有书画和瓷器。由于书画的脆弱性,一般展厅里的光都比较暗,“还有就是书画都是平面的,拍出来基本上就是复制一下画面,没什么新意”。另一类瓷器,由于表面有光洁的釉质,反光很严重。“瓷器基本上放在柜子里面,柜子里有很多灯,每一个灯就是一个光源,光源就会在釉面形成亮斑,拍出来效果就不好,会很难看。另外,光线不一样,拍出来也会有色差。因为博物馆里的光不是日光的色温,色温比较低,在博物馆里面拍过大家可能感觉还好,出了博物馆以后,很多时候感觉就会偏黄。瓷器有不同颜色的釉,要在一个受到干扰的环境里还原出它本来的颜色很难,就要靠后期制作和自己的眼力了。”这些都是经验之谈。


当谈到给摄影爱好者的建议的时候,柳叶氘从技术的角度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技巧。比如,一般照片格式都是JPG,这是经过相机压缩的,如果想把照片拍好看,可以把画质往高了调,选择RAW格式,这样后期发挥的余地就大了。还有在拍摄的时候,对光圈、快门这些参数的选择。由于博物馆的环境比较暗,柳叶氘建议用快门优先模式,“因为设定好了快门,就会对保持手的稳定时间有一个预期,这就会比较稳。”


然而,柳叶氘认为拍出一张照片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器材,而在于立意。也就是说,“在拍摄前你就要想好你需要什么样的画面,想表达什么情感。不是说到文物面前咔擦拍一下就好,而是要绕着它转几圈,寻找好的角度,好的光线,找到切合你情感的角度来拍。”他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:之前在上海博物馆拍摄一尊菩萨像,从正面看没什么特点,但走到右后侧,因为有高光,整个是有点逆光的感觉,菩萨的脸没入到阴影中,再加上陶瓷厅里光线很暗,产生一种舞台光的效果。

菩萨像(摄于上海博物馆)

但是,立意这种东西毕竟跟一个人的拍摄经历和个人积淀有关系,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。那么如何在短期内提升作品的立意?柳叶氘给了几个建议:“一个是换角度,平时拍照都是站在文物面前,举起相机一按就走啦,我们可以尝试换角度,比如蹲下来,和器物平视,不要把器物放在正中间,往边上靠一点,即所谓的黄金分割,把画面横切两刀,竖着切两刀,把东西放在其中的一个交点上,这样人看起来就会觉得比较舒服,照片的感觉也会好。再一个拍完之后稍微修一下,把颜色稍微调艳丽一些,因为人眼对比较明亮的东西更有感觉。然后再加一些字体,字体要选的好,整个画面格调就会上升。”

朱门遮不住,毕竟腾云去(摄于北京故宫博物院)


本文整理自《博物馆有的聊》节目,并取得相关授权。更多资讯请关注


博物馆有的聊

微信号::museumtalk
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


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今日资讯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